您好,欢迎来到国幸易保网! 登录 免费注册
保险首页 > 保险知识 > 最新资讯 > 春节拜年话风俗

春节拜年话风俗

更新时间 2018-02-26

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,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。除夕之夜,家家贴春联、放鞭炮、看春晚,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,俗称“守岁”。大年初一,人人都早早起来,打扮得整整齐齐,出门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   

拜年习俗由来已久。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,头顶长独角,口似血盆,人们叫它做“年”。每逢腊月三十晚上,它便窜出山林,掠食噬人。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,然后把大门关上,躲在家里,直到初一早晨,“年”饱餐后扬长而去,人们才开门相见,作揖道喜,互相祝贺。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除夕守岁、春节拜年的传统习俗。   

古时“拜年”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,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、祝贺新年如意、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。遇有同辈亲友,也要施礼道贺。

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。初一早晨,晚辈起床后,要先向长辈拜年,祝福长辈健康长寿,万事如意。长辈受拜以后,要将事先准备好的“压岁钱”分给晚辈。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,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,互道“恭喜发财”、“四季如意”、“新年快乐”等吉祥的话语,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。宋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:“十月一日年节,开封府放关扑三日,士庶自早相互庆贺。”明陆容在《菽园杂记》卷五中说“京师元旦日,上自朝官,下至庶人,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,谓之‘拜年’。”。清顾铁卿在《清嘉录》中描写,“男女以次拜家长毕,主者率卑幼,出谒邻族戚友,或止遣子弟代贺,谓之‘拜年’。至有终岁不相接者,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……。”在古代,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,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、三寸长,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、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。宋周辉在《清波杂志》中说:“宋元佑年间,新年贺节,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”。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。明文征明在《贺年》诗中描述:“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蔽庐;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憎嫌简不嫌虚”。这里所说的“名刺”和“名谒"即是现代贺年卡的起源。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,既方便又实用,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。大约从清朝时候起,拜年又添“团拜”的形式,清艺兰主在《侧帽余谭》中说:“京师于岁首,例行团拜,以联年谊,以敦乡情”,“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,饮食宴会,作竟日欢”。

拜年手势也很有讲究,自古便有“男左女右”的区分,男女有别千万不能错。这与中国哲学的阴阳思想有关:男子刚烈,属阳于左;女子温柔和顺,守阴于右。据《礼记·内则》记载,日常结发,男子结左,女子结右。标准的男子拜年姿势是右手成拳,左手包住;女子则相反,但不抱拳,只压手。右手握拳,左手成掌,对右拳或包或盖,这样的作揖手势是“吉祥”。古代有以左为尊的说法,作揖时,左手在上,以“左”示人,表示真诚与尊敬。拜年时手晃三下即可。   

   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,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,大体可分几类:   一是走亲戚。初一必须给父母亲拜年,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、须带礼物。进门后先向佛像、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,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。可以逗留吃饭、玩耍。之后,依次给其他长辈、亲戚拜年。二是礼节性的拜访。如给同事、朋友拜年,一进屋门,仅向佛像三叩首,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,如比自己年长,仍应主动跪拜,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,连说免礼表示谦恭。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,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。主人受拜后,应择日回拜。三是感谢性的拜访。对一年来对自己有帮助的贵人,就要买些礼物送去,借拜年之机,表示谢枕。四是串门式的拜访。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,素日没有多大来往,但见面都能说得来,到了年禧,只是到院里,见面彼此一抱拳说:“恭禧发财”、“新年快乐”,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,无甚过多礼节。   

古时民间拜年还有“忌门”的风俗。从正月初一至初五,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,谓之“忌门”,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,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,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左右。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,日后补行的,谓之“拜晚年”。现在是新社会,春节拜年已经没有了“忌门”的风俗。民国后至现在,亲友间相互拜年、晚辈给长辈拜年、同事间互访,以及团拜、宴会、晚会、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。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,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、电话拜年、微信拜年、视频拜年等。不论是何种拜年方式,都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  

© 2015 国幸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:湘ICP备2022017145号

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3341号

隐私声明 技术支持:网联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