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成功举办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,是建国以来由中国首倡、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、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,是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。本次论坛是在世界经济发展、中国自身发展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都处于关键阶段的背景下举行的,对外发出了各方合力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,对世界、对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何为“一带一路”? 简单的说,“一带一路”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+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,是中国要和这两条线上的国家发展形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。打个比方,基础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就像一个普通人需要买房买车一样,绝大多数国家需要但是拿不出这么多钱,而中国就好像是房地产开发商、建筑商和银行的组合体,有资金,有技术,有建筑公司,两边都有需求,怎么办?很简单,按揭了。中国借钱给这些国家,然后让这些国家,用这笔指定的钱找中国公司去搞基础建设,先享受着先进物质文化生活,然后再分期慢慢的还给中国。中国呢?经济上,外汇储备就有了灵活的运用,过剩的产能就有人购买,有效的盘活了国家的制造业;另一方面,“一带一路”也加快了中国至欧洲的物流速度,降低了物流成本,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贸易的竞争力。战略上,“一带一路”的建设,形成了从海上和陆路两条直达欧洲的通道,一旦发生战争,敌对国无法对我国进行完全的封锁;“一带一路”线上的这些国家,在国家建设上得到了中国的支持和帮助,自然会增大对中国的友好度,成为中国的”小伙伴“,朋友多了好办事,你懂的!
这次论坛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参与方多,代表性强。来自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、政府首脑与会,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代表参会,覆盖了五大洲各大区域。通过高峰论坛这个平台,各国之间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成果清单,共5大类、76大项、270多项。其中,包括了一长串的合作项目清单。这表明,“一带一路”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广,程度越来越深入。
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2017年一季度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952份,完成营业额143.9亿美元,占同期合同总额的49.2%。中国海外工程50%的项目、50%的合同金额主要都分布在“一带一路”的沿线国家。
可以预见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深入推进,国内经济中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的比重将日益增大,实体经济需要保险为其保驾护航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将为中国保险业带来巨大的、长期的发展机遇!
早在4月27日中国保监会发布的《保险业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指导意见》就指出,保险业要充分认识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重要意义,坚持”保险业姓保“、服务大局、统筹推进、重点突破、市场运作、持续发展、开放创新、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,构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保险支持体系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,加快保险业国际化步伐,推动保险业“一带一路”互联互通,同时,还要做好加强组织、抓好落实、统筹协调、形成合力、完善机制、注重长效、严控风险、守住底线的保障措施。
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过程中,会对哪些保险提出巨大需求呢?我们不妨分析一下。
财产保险方面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工程多,工期长,投资大,那么工程保险、企业财产保险、货物运输保险、各类责任保险、运输工具保险、银行贷款抵押物财产保险等基本险种,建设企业是必不可少的。试想,“一带一路”项目那么多,投资那么巨大,保险业在提供巨额保险保障的同时,得收取多大的一块保险费收入,想想都激动不已!与之衍生的营业中断保险、海外投资保险等险种,也将有不菲的保险费收入。据统计,2016年海外投资保险共承保“一带一路”项目263个,涉及国家29个,承保金额307.3亿美元。
人寿保险方面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、意外保险、医疗保险,务工人员意外保险、医疗保险,境外工作人员紧急救援保险、医疗保险以及附加恐怖袭击、战争、暴动、武装叛乱保险,也是相当大的一块业务蛋糕。
如何服务好”一带一路”建设,推出合适的保险种类、全面的承保方案和周到的服务措施,加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和形势研判,切实做好风险管控,将是每个保险企业、中介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日益重要的课题。